户外 甘肃岷县以“花儿”为媒,引发文旅新活力——一曲“花儿”韵味长
发布日期:2025-03-18 11:14 点击次数:122
本报记者 赵帅杰《东说念主民日报》(2025年02月27日 第 12 版)户外
城事
“‘花儿’唱出心里话,就像泡的细叶茶,既解渴来又解乏……”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花儿协会会长杨狗娃,是个村生泊长的农民歌手。亮开嗓门,随心唱上几句,杨狗娃质朴的歌声里,尽是或者得志。
“花儿”,又称“少年”,是流行于甘肃、青海、宁夏等地的一种原生态民歌,阐发音乐特色、歌词格律和流传区域不同,分为“洮岷花儿”“河湟花儿”和“六盘山花儿”等。算作“洮岷花儿”的传唱地区,岷县村村寨寨王人活跃着“花儿”唱将,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“中国花儿之乡”名称。2009年,“花儿”入选聚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说念主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口耳相承
“谢世的《诗经》”唱出火食气
穿岷山而过的洮河,在岷县顿然转向,一起向北汇入黄河。“洮岷花儿”便传唱在这洮水岷山之中。
歌咏爱情是“花儿”的较着特征,唱词以七言押韵为主,如“圈里羊羔跳城墙,把你好比小茴香,独特罕地称一两,掌在我的手心上”……歌手随心创作,直吐襟怀,情愫酷暑,歌词多期骗比兴手法,充满火食气。
“‘花儿’既是民歌,亦然理论诗歌,由服务东说念主民在漫长岁月中集体创作,被誉为‘谢世的《诗经》’。”岷县文化学者张润平说,“花儿”传唱的地区,游牧文雅与农耕文雅和会,因此“花儿”也兼具野性与诗性。
“岷县‘花儿’阐发地域分为南北两路,南路称作‘阿欧怜儿’,音调硬朗、节律腾贵;北路称作‘两怜儿’,唱腔追究、婉转缓慢。”岷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苗菁先容,“花儿”有独唱、对唱,也有一东说念主主唱、多东说念主帮腔,大王人使用西朔方言,场地特色浓郁。
在岷县,有两个“十七”最令东说念主铭刻。一个是正月十七晚上县城东关的烟花会,另一个即是农历五月十七的“二郎山花儿会”。“二郎山花儿会”是国度级非遗代表性技俩,“歌会手艺,县里的‘花儿会’不下10处。”杨狗娃谨记,男歌手头戴凉帽,女歌手手抓花伞,相互对唱,树荫下、山坡上,挤满不雅看的东说念主群。
触屏上网
只好随着日子往前跑户外,“花儿”智力永开不败
吃罢晚饭、打理停当,“洮岷花儿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东说念主刘尕文掀开手机,干涉直播间。
“一唱‘花儿’就拿起了精气神!”从小在岷县长大,刘尕文对“花儿”有着自然的喜爱。3年前,他开设短视频账号,隔三差五便开直播,或独唱,或与其他“花儿”歌手连麦,受到网友宽容。
从山野河滨生发的“花儿”,是典型的草根文化。“借助集结,‘花儿’拓展新的文化展演空间,得益更多不雅众。”苗菁说,一些歌手还制作配有翰墨的短视频,打破方言的局限,扩大传播量。
如今,建树不悦7年的岷县花儿协会,已有40多名负责会员,有些是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东说念主,快要一半的会员通畅了短视频账号。岷县非遗保护中心还整理出书了《岷县集结花儿精选》等竹帛,带动更多东说念主了解“花儿”。
“背后园里种白菜,岷县东说念主民种药材。当归放在第一位,包装成袋摆上柜……”打从12岁战争“花儿”,寺沟镇绿沙村村民包小菊接连唱了43年。岷县农民宽广从事中药材莳植,包小菊说,“‘花儿’唱的即是咱自个儿的糊口,总也唱不厌。”
日本女优随着时间发展,歌手们不停创作带着土壤芬芳和时间气味的作品,既有讴颂服务坐蓐和昔时点滴的“糊口花儿”,也有讴颂历史听说的“故事花儿”、诙谐幽默的“谜语花儿”,展现出抓久而昌盛的人命力。
“大众听得懂‘花儿’、观赏得了‘花儿’,咱们才更有信心、唱得更有力儿。”包小菊说,唱“花儿”不仅是个东说念主爱好,更承担着传承发扬的背负,“只好随着日子往前跑,‘花儿’智力永开不败。”
唱出新声
融入摇滚乐,激活新业态,“花儿”越唱越入耳
摆上架子饱读,身背电吉他,灯光精通的舞台上,是4名年青东说念主构成的乐队。不雅众正猜测要唱哪首摇滚歌曲,没思到,歌手一启齿,居然是“花儿”!
“白最先东说念主唱千年,花(儿)不是花(儿)是少年。”2024年6月,由岷县原土音乐制作主说念主徐卓主创的《不唱花儿心不甘》,在岷县“非遗宣传周·花儿艺术节”亮相,动感的配乐、圆润的旋律,燃烧了不雅众的存眷。有东说念主齰舌,“‘花儿’也能有伴奏,‘花儿’还能这样唱,年青东说念主也会唱‘花儿’!”
张润平合计,传统“花儿”千歌一曲,展演空间局限于“花儿会”,对年青一代的诱骗力有限,改变是势必。
“要唱就唱不不异的。”本年38岁的徐卓是音乐专科竖立,打小就听“花儿”、唱“花儿”,“我和同伴反复谈判、采风录制,加入摇滚乐和民族打击乐,将原生态‘花儿’与舞台饰演相连络。”
受年青东说念主启发,杨狗娃等传统“花儿”歌手尝试和乐队携手献艺,登上更多舞台;土产货课本《岷县花儿》出书,非遗代表性传承东说念主按期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授;路过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挂牵馆等地的“红色公交”上,“花儿”越唱越入耳……
独具特色的“花儿”正带动文旅产业生息出更多新场景。岷县各州里以“花儿”为媒,勤劳于举办乡村旅游节,诱骗各地旅客前来“尝鲜”:举入辖下手机拍“花儿”、酷爱酷爱盎然听“花儿”、人死留名赞“花儿”,好不打扰!
“2021年起,依托‘洮岷花儿’,咱们每年夏天举办花儿艺术节、特色文艺献艺、体育赛事、字画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旅行动,抓续擦亮‘花儿’品牌。”岷县文学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冯小虎说。据先容,2024年岷县“非遗宣传周·花儿艺术节”手艺,全县旅游招待东说念主数达30.8万东说念主次,同比增长23.4%,竣事旅游破费2.2亿元,同比增长36.1%。让传统非遗“有东说念主唱、有东说念主听、有改日”,“花儿”正在岷县高贵盛开。
城标
山城相依阅风华
伫立洮河之畔,海拔逾2300米,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郎山,犹如一颗绿坚持,嵌入在岷县地面。
岷县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名,二郎山则有“沉岷山开头处”之称。岷县的文化根脉,深植于二郎山眼下:这里是“秦地西极”,铁关门村的秦长城起先、中堡村出土的秦半两,以及遍布城郊的秦瓦遗存,让“陇原旱船埠”的名称熠熠生辉。
于今吊挂山上的明代铜钟,镌刻岷州卫城金戈铁马的岁月;以烽燧古迹为代表的长城文化,展现生机和平、灵通包容的精神;赤军长征经过岷县,在这里留住可歌可泣的英雄奇迹……深厚的文化底蕴,使得二郎山成为岷县民风文化的紧迫泉源地。
“一年一回二郎山,热打扰闹浪两天。”每年农历五月十七,民众自觉赶赴二郎山,赛唱西北民歌、非遗“花儿”。“花儿会”手艺,演唱者、旅游者、采风者云集,参与东说念主数达10余万,歌潮东说念主海,场面强烈。2005年,二郎山被定名为“中国花儿传承基地”,成为当地非遗活态传承的符号性场面。
一座二郎山,览尽岷县风华。这座集当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峻岭,是岷县东说念主民的精神旧地,世居于此的岷县儿女,将“花儿”代代传唱……
我与一座城
洮河之畔 以砚为田
徐 正
洮河,岷县的母亲河,养育了这片地皮上的东说念主们,也滋长了丰富灿烂的文化。生于斯,长于斯,除了在外修业的时光,我一直糊口在洮河之畔。洮河水淌过千年,给以岷县诸多馈送。其中,浸润无穷水韵的洮砚,独到且概述。
洮砚是洮河滋长出的一个精灵、一块好意思玉。洮河的温润给了她灵气,“鸭头绿”是众东说念主对她的另一个称呼,贴切、隽永儿。
我的三外公是别称信守匠心的制砚师。我5岁那年,他找出了重视的宋坑石,为我制了一方砚。这方洮砚,伴我念书写字,承载着长者的殷殷但愿和难熬的爱。
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,坚如青铜润如玉,为历代文东说念主文士所顾惜。众东说念主虽知洮砚“绿如蓝、润如玉,得之为无价之宝”,可是,因为岷县地处偏远、交通未便,经济文化的落伍一度严重制约洮砚的发展。
上世纪80年代,洮砚重焕生机。那时正在上小学的我,逐日下学后最大的兴奋,即是去离家不及300米的洮砚厂,看制砚师切石、雕刻、打磨……一方砚石缓缓形成一件圆善无缺的艺术品。其时年青的学徒,如今许多已成长为工艺好意思术众人或非遗代表性传承东说念主。
职责后,我的业余时刻,大部分王人用在对洮砚的计议、鉴藏和文化推行上,以砚为田,乐此不疲。2008年,“洮砚制作身手”成为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;2010年,岷县又被授予“中国洮砚之乡”名称。我欢畅地见证了这照旧由。
今天,岷县这片充满但愿的热土上,洮砚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她的光辉与荣光。
(作家为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党委通知户外,本报记者赵帅杰采访整理)